近年來,引進綜藝節目的走紅,讓海外綜藝模式進入中國大眾視野,各種海外真人秀節目版權被大量搬到國內。日前,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出《關于大力推動廣播電視節目自主創新工作的通知》,該《通知》堪稱歷屆總局限制令中最細致最明確的一版,對于引進模式數量做出限制,故此,該政策也被稱之為“限模令”。那么,這一規定對于電視媒體和未來國內綜藝節目格局將有何影響?
對盲目引進、天價引進說不
此次《關于大力推動廣播電視節目自主創新工作的通知》堪稱歷屆總局限制令中最細致、最明確的一版:通知對于引進模式數量做出限制,規定“各電視上星綜合頻道每年在19:30—22:30開播的引進境外版權模式節目,不得超過兩檔。每個電視上星綜合頻道每年新播出的引進境外版權模式節目不得超過1檔,第一年不得在19:30—22:30之間播出”,“同一檔真人秀節目,原則上一年內只播出一季”,這點規定也意味著《奔跑吧兄弟》一年兩季的盛況將不復存在。江蘇衛視待播節目中今年推出的模式綜藝節目《我們戰斗吧》源自荷蘭《the phone》,目前,節目暫定7月15日起每周五22:00播出,隨著新政實施,節目播出時間有可能推遲至22:30之后。
2013年10月,廣電總局也曾對“引進版權”進行限制,此舉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引進狂潮,但各家衛視又創造出“中外聯合開發”新品種,開打擦邊球。針對這種情況,最新的《通知》明確了“聯合開發”的范圍,指出“與境外機構聯合研發、邀請境外人員擔任主創人員或境外人員在節目制作中發揮主要指導作用的節目,如中方未取得完全知識產權,視同引進境外版權模式節目管理”。另外,《通知》規定“各廣播電視機構要增強知識產權意識,遵守法律規定和市場規則,防止抄襲模仿、侵權盜版。”
業內人士認為,《通知》是在對盲目引進、天價引進版權的行為說“不”。
“在十年的模式引進中,中國把全世界的模式消耗得差不多了,目前我國熒屏上有影響力的節目中,十有八九是引進節目模式。”世熙傳媒總裁劉熙晨感慨。
自從引進綜藝節目在國內大熱以來,國內電視制片方幾乎將國外近30年的優秀原創節目模式“一搶而空”,韓國綜藝更是備受“寵愛”。有媒體曾做過統計,2013年到2015年,中國電視熒屏上,韓版綜藝就有21檔,打著“中韓聯合研發”旗號的節目在8檔以上。隨著國內電視綜藝大戰升級,引進的價格一路走高,其中最明顯的例子當屬開創《中國好聲音》。2012年,燦星制作將此節目引入,版權費用高達2000萬元,但到了2013年,版權費用與其他衍生品收益的打包費用上漲到了8000萬元。2016年初,燦星制作與版權所有方荷蘭Tapla公司分道揚鑣,最終《好聲音》未來5年制作權被唐德影視以4億元人民幣的高價買下。
對于廣電總局此次下發《通知》,不少業內人士都表示支持。傳媒經濟學博士劉旸表示,這是個好政策,現在國內綜藝環境的確存在過度依賴海外模式的現象,外國在輸出節目模式也是一種文化輸出。我國要提升文化軟實力就必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甚至需要思考我們自主創新的節目能否反向輸出到國外。
一方面限制引進海外綜藝模式的同時,總局也大力鼓勵原創,“920”時段將作為推動自主創新的重要基地,在不同主題不同領域開發多樣態、差異化的節目,力求電視熒屏豐富多彩。“920”時段總體上應呈現公益特色鮮明、題材均衡分布、形態相互區別、風格各有千秋的播出效果。
鼓勵原創著力研發
隨著引進海外綜藝模式的減少,我國綜藝節目市場對優質原創產品的渴求將進一步加大,中國綜藝節目如何打好“原創牌”呢?
網絡綜藝節目方面,由于此次新規未對視頻網站做出限制,不少業內認為,各電視臺引進新模式的可能性很小,大量的“模式”或將流向視頻平臺,網絡綜藝節目將有新的發展空間。
在最近一兩年內,網絡自制綜藝正快速崛起,“除了限制少之外,視頻網站常常對綜藝節目各方面的支持力度更大。”劉旸表示,“大體量、大制作、大明星”已然成為網絡綜藝節目的標配。
樂正傳媒研發與咨詢總監彭侃認為,今年各大視頻網站已經公布的自制綜藝節目已經超過了70檔,投資規模和制作品質都在不斷提升。而引進模式在幫助視頻網站提高自制實力方面也出了不少力,如騰訊和搜狐視頻都是引進模式的大戶。在新政背景下,視頻網站將更加成為海外模式在中國的主要客戶。引進模式,吸納海外先進經驗對視頻網站在招商、營銷和提高制作水準方面將有助益,或將進一步幫助網絡綜藝從電視綜藝市場切分出蛋糕。比如,騰訊視頻的《拜托了冰箱》2015年引進中國,由何炅和王嘉爾主持,在保留了韓國原版精髓的基礎上,還做了很多本土化改進,例如增加廚師的角色感和挑戰性,增加網友們在觀看過程中的互動參與感。據了解,截至2016年6月9日,總播放量突破5.5億,微博訪問量710394次。
同時,網絡自制綜藝節目也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自制綜藝品牌,獲取超高點擊率的節目數量也逐月增多。以愛奇藝綜藝自制節目為例,2014年是各視頻網站競爭激烈的一年,愛奇藝推出22檔節目,《奇葩說》破兩億的點擊率;2015年,愛奇藝在《奇葩說》的基礎上,斥資打造的《愛上超模》《偶滴歌神啊》《大牌對王牌》《我去上學了》等節目都相繼獲得高點擊率,尤其是《偶滴歌神啊》獲得了11億的點擊量。
電視綜藝節目方面,劉旸認為,目前,各大衛視也紛紛采取措施鼓勵原創,有三種手段:一是成立專門的機構和部門,如浙江衛視、深圳衛視分別成立了戰略發展中心模式研發部、創新節目研發部,有利于建立新節目的常態生產機制;第二種是設置專門的創新基金,進行資金支持,如上海廣播電視臺設置了上億元的原創節目研發推廣資金;第三種是開門辦臺、面向全臺甚至社會征集。湖南衛視、江蘇衛視形成每年兩次向全臺征集節目研發方案的常態機制;深圳衛視于2014年1月面向全國啟動“百萬征集創意”活動,央視、東方衛視也有類似的舉措。這些方式為廣電節目生產提供了源泉,值得借鑒。
此次出臺的《通知》也強調,各廣播電視機構特別是電視上星綜合頻道,對加強廣播電視節目自主創新工作負有主體責任,要把節目原創作為自主創新工作的核心,特別注意提高晚間時段自主原創節目播出比重。要培育研發機構,培養創意人才,建立完善有利于促進節目自主創新的配套制度,在資金、項目、人才等各方面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俱佳的創新模式大力扶持。總局將在創新創優節目評選、宣傳推介和進入黃金時間等方面優先考慮自主原創節目。
從科技與跨界入手
盡管國內原創綜藝還存在著這樣那樣的不足,隨著“限模令”的頒布,中國綜藝格局改寫在即。正如世熙傳媒總裁劉熙晨所說:“中國電視節目依賴引進模式已經走到了盡頭,這是逼著中國電視人自己研發原創節目。”
不能否認,一線電視人在與外方合作中學會了先進的制作技術和管理方式,《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關正文曾談到,“海外引進模式綜藝節目除了滿足觀眾文化消費的需求之外,也顯著地提升了中國電視節目的制作水準。尤其是一線節目、一線制作人,在認真研究外方制作規范,創造性地使用先進的制作技術和管理方式中,獲得了寶貴的經驗。沒有這個學習過程,本土原創數量再大,也是脆弱的。”
同時,在海外模式引進模式的過程中,從2014年開始,在國內已經開始漸漸摸索自己的路子,已經不再停留在照搬模式上,從模式引進開始過渡到人才引進。彭侃介紹,目前國內的大型戶外真人秀節目基本都會考慮選用韓國的編劇和導演團隊。“比如《極限挑戰》雖然沒有引進版權,但也用了韓國編劇,在第一季時有6個韓國編劇,第二季時有3個。”
劉旸博士具有近十年跨界工作經驗,她認為如今的傳媒業離不開“跨屏”和“生態”這兩個關鍵詞。未來中國綜藝節目原創可以從兩個途徑入手,一是從科技角度,比如將直播和綜藝節目結合起來,愛奇藝、騰訊都曾經推出直播與錄播相結合的節目,技術革新是一個方向。據了解多檔綜藝節目將加入VR技術。
二是,制作跨屏內容將成為時下熱點。在初步嘗試階段,天津衛視的《百萬新娘》、東方衛視的《女神的新衣》、央視的《開門大吉》,甚至微信搖一搖的多媒體互動方式,都是力求通過一檔節目來調動各端上的用戶的積極性。
如今,越來越多的節目在策劃時就圍繞核心IP向產業鏈上下游延伸,形成變現模式,而不是單純靠后期營銷尋求跨界經營。《女神的新衣》每期節目中有6位演藝明星,圍繞一個主題進行設計創意的展示。該節目整合了天貓、東方衛視,以及節目制作公司的資源,有效打通了電視與電商人群的流動渠道。據天貓的統計數據顯示,節目線上線下互動超過1億人次,服裝銷售量超10萬件。
此外,在第22屆上海電視節上,原創文化益智節目《中國詩詞大會》獲最佳綜藝欄目獎。而《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謎語大會》也都獲得了該獎項的提名。《中國詩詞大會》的監制、央視科教頻道副總監梁紅表示,“今后,大家可能會更多地從傳統文化里挖掘資源,但僅僅背靠‘傳統文化’這棵大樹是不夠的,還需將節目模式與當下觀眾的情緒、心理、喜好之間做精準的連接和把握,不斷推陳出新。”
總之,總局的政策預示著“原創力”在未來的重要性,一系列措施的出臺,都在督促國內的制作公司和各衛視朝著“原創”的方向發展。業內人士認為,國內綜藝界有依賴模式引進的傾向,要想真正促進原創節目,監管部門必須加大對于版權的保護力度,避免引進模式大門關閉后,熒屏上山寨節目橫行。
本網站轉載的所有的文章、圖片、音頻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本網站采用的非原創文章及圖片等內容無法一一和版權者聯系,如果所選內容的文章作者及編輯認為其作品不宜上網供大家瀏覽,或不應無償使用,請及時留言通知我們,以迅速采取適當措施,如刪除或支付稿酬,避免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