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企業專利申請排行榜出爐,中國企業拼專利贏市場
在2016年企業專利申請排行榜中,我國發明專利申請受理量榜單上,排名前十位的國內企業中,既有華為、中石化、中興、京東方這樣的榜上常客,也有樂視、小米等新業態互聯網企業;既有格力電器、國家電網這樣的資深實業派,也有歐珀、努比亞等業界新銳。如何看待這份榜單?知識產權將怎樣助力企業贏得市場競爭?記者作了深入采訪。
創新能力提高
在專利申請方面,企業申請可圈可點。“2016年,發明專利申請在全部專利申請中的比例保持在40%左右,企業占國內發明專利申請和授權的比例均達到6成以上。”國家知識產權局規劃發展司司長龔亞麟說。
同濟大學上海國際知識產權學院教授單曉光表示,這釋放了一個積極信號,表明企業創新越來越活躍,以企業為創新主體的專利創造和運用能力不斷提高,企業作為知識產權創造和運用主體地位持續穩固。
專家認為,隨著我國市場化不斷推進,企業占國內發明專利申請和授權的比例還會更高。企業積極創新,必將促進相關產業升級和我國經濟轉型。
細數國內企業發明專利申請受理量榜單,華為、樂視、中興、歐珀、小米等皆為互聯網通信相關企業,在十強中占據六席,我國在該行業創新能力之強引人關注。
同濟大學知識產權學院院長、中國知識產權研究會理事朱雪忠表示,互聯網、通信行業技術發展快、更新換代頻繁,技術領先者需要用專利鞏固其領先地位,因此互聯網通信企業是典型的專利密集型企業,專利數量普遍較多,從而形成互聯網通信企業行業強勢的局面。
互聯網通信企業的迅速成長讓人欣喜,但同時也讓人擔憂,一些行業企業接連幾年未能在榜單上有一席之地。單曉光表示,我國創新主體布局結構單一,特別是在醫療、先進制造、交通運輸等領域,雖然也有頂尖的科技創新,但是整體來看,企業創新活躍程度不高,部分領域專利布局與國外尚存差距,我國企業距離真正走向國際市場還有一定距離。
這一局面很難在一朝一夕之間迅速改變。“互聯網通信雖然技術起步晚,可是一旦投入,技術成果比較容易呈現出來。相比之下,汽車制造、醫療等行業科技創新的周期較長。這些行業雖然沒有位列榜單,但是對我國經濟發展非常重要。我國企業不能只看短期效益,要有更加長遠的眼光。”單曉光說。
優質專利欠缺
從數量上看,我國企業申請專利量可觀,但從專利質量上看,還有很大空間。許多企業存在專利維護時間不長的現象。
專利的維持時間一般是由其在市場上的價值決定。為什么一些專利會很快失去市場價值?朱雪忠表示,一些專利維持時間短,是專利權人本來就沒有寄希望于該專利的市場價值,或者只是為了拿到專利證書即可,很快就放棄了該專利。這種情況多發生在“政績”專利、“盲目資助”的專利等方面。
在專利申請上,企業不僅要注重量的提升,更應該追求優質核心專利。中興就是追逐優質專利的受益者。“我們憑借‘一種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干擾隨機化的方法’獲得2015年中國專利金獎,該項技術解決了把天線密集型分布之后,保持其抗干擾性的難題。”中興通訊首席知識產權官申楠說,中興通訊利用該項技術提出了Pre5G的理念,并與日本軟銀Softbank、德國電信T-Mobile、西班牙電信Telefonica等多個運營商開展戰略合作,共同推動商用5G的實際應用。
僅僅有專利還不夠,還要讓專利市場化,這就需要企業重視商標和品牌的打造。“華為之前的技術水平并不比國外的企業差,但是價格始終上不去,就是因為品牌比較弱。隨著華為品牌接受度越來越高,其專利也逐漸被市場認可。”單曉光說。
學會應對“絆腳石”
“伴隨著全球化浪潮,中國企業逐漸加大了‘走出去’步伐,開拓國際市場。”單曉光說。但是不少“走出去”的中國企業都遇到了同樣的問題。
“一旦走出國門,國外同行就會用專利限制它們。中興、華為這類企業要想在國外站穩腳跟,沒有專利的保駕護航是很難實現的。”朱雪忠說。
專利訴訟一直都是中國企業走向世界的“絆腳石”,許多企業在高昂的專利保護費和復雜的專利訴訟流程面前放緩了開拓國際市場的腳步。隨著專利意識不斷提高以及創新能力與日俱增,中國企業開始拿起專利武器來捍衛自身利益、開拓國際市場。
“我們在美國遭遇的知識產權訴訟已經超過140起,是中國企業在美國遭遇專利訴訟最多的企業。”中興通訊知識產權部副部長胡毅說,中興通訊已經成功應對美國知識專利運營公司IDCC、TPL等發起的7起“337”調查。
此次國內企業發明專利申請受理量和授權量排行榜上,中興通訊均位列第四。截至2016年6月份,中興通訊擁有超過6.8萬余件全球專利資產、已授權專利超過2.5萬件。
與中興一樣,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加強了知識產權管理理念,朝著世界領先水平邁進。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編輯:IPRdaily.cn LoCo
校對:IPRdaily.cn 縱橫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