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智能手機市場已經不再比拼誰家的產品參數更牛、創新點更多了,各大手機廠商開始比拼誰家的專利更多,于是就有了華為訴訟三星侵權、高通訴訟魅族侵權的案子,有了小米向英特爾、微軟購買專利等事件。
對于專利的設立,本就是為了給發明者以保護,使得發明者能夠從中謀求利益,從而激勵更多人加入到發明者的行列,從這個邏輯上講,專利稱得上是為鼓勵創新而生。但在智能手機圈子里,如今的專利大戰已經不僅僅是在保護發明者,而是有了更多的商業味道。
眾所周知,智能手機市場從去年開始就已經接近天花板,從蘋果到三星,都在市場上遭遇了“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尷尬,在競爭日趨激烈,而產品創新又遲遲不能實現大突破的情況下,專利大棒似乎更能讓手機廠商們在市場競爭中謀求更大的優勢。
從這一點上講,智能手機市場專利大戰的升級,也標志著市場的競爭進入下半場——專業場。
話語權需要用實力來證明
今年5月份,華為在美國加州和中國深圳同時發起了對三星的知識產權訴訟,7月4日,華為再次發起對三星的專利訴訟,并索賠8000萬元人民幣。對于這一系列的事件,很多人看作是以華為為代表的中國企業的揚眉吐氣。
事實上,從蘋果和三星在專利問題上的相愛相殺來看,華為與三星的專利訴訟最終也會達成一個新的平衡:雙方在專利方面互相授權,至于授權的專利數量的多少,以及在這基礎上,彼此再追加多少的費用,恐怕就需要談判來解決了。
相比較華為和三星在專利上謀求平衡不同,高通訴訟魅族就有點吊打的感覺。在高通看來,高通的技術是所有移動終端的核心組成部分。魅族選擇在未獲得許可情況下使用這些技術,不僅違反法律,而且對那些誠信經營、尊重專利權的被許可廠商更是不公平的,最終必將損害移動生態系統和消費者的利益。
對于高通的訴訟,魅族在對媒體的說明會中大方承認了魅族確實使用了高通的專利,但同時魅族也表示,雙方依舊就專利收費進行了談判,但因為收費不透明等原因,最終沒有談妥,所以才走到了訴訟這一步。
顯然,在應訴表現上,魅族氣勢上已經弱了,甚至說已經敗訴。這與它在專利數量上的不足有直接關系。來自國家知識產權局網站的統計數據顯示,截止2016年6月26日,魅族提交的專利申請中,發明公布數為572件,發明授權數28件,實用新型數44件,外觀設計數153件。這一數量自然無法與華為相比,即便是和小米比,也有很大的差距。
畢竟,專利訴訟中的話語權,是需要用實力來說話的,這就是游戲規則。關于專利的問題,中國企業已經不止一次地碰到,尤其在中國企業全球化過程中,這一問題尤為明顯。
先尊重游戲規則 再尋求創新突破
如今,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的日趨飽和也讓許多本土手機廠商寄希望于海外市場,但只有華為、聯想這樣的手機廠商才能夠從容應對國際市場的復雜性。至于小米,同樣也在通過購買專利,尋求打開國際市場的機會。
即便手機廠商不選擇國際化道路,同樣也要正視專利問題。對于企業而言,要么通過繳納專利費獲得相應授權,要么加強自主研發能力,通過獲得更多專利,并利用已有的專利與其他廠商達成專利的交叉授權。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掌握主動。
在遵循游戲規則的情況下,其實我們也應該反思專利是不是被濫用,這同樣也是那些深受專利之苦的企業尋求主動的選擇。如果專利的授予范圍不斷擴大,就會有濫用的嫌疑。正如比爾·蓋茨所說:“如果人們最終發現專利的范疇涵蓋大部分當下的想法與發明,那么技術行業將徹底陷入停滯。”
在說這句話時,微軟還比較小,等到微軟成為巨頭,又開始尋求更加廣泛的專利授予范圍。正所謂:此一時,彼一時。因此,在反對者看來,“知識產權從誕生之初,就是平民之敵,是市場之敵,更是知識之敵。發展之時更是充滿暴力與血腥,本質上和人的基本權利處處沖突。今天卻被某些人強行披上了宗教般高貴的外衣,產生了迷一樣的崇拜。” ——夏蟲。
如何界定專利的授予范圍,這已經是另外一個話題了。對于當前智能手機市場層出不窮的專利紛爭,其實與行業創新發展的正遭遇瓶頸也有很大關系。試想,如果智能手機市場新的突破式創新出現,現有的專利已經失去市場價值,誰又會為此訴諸法庭呢?等到那時,新的專利出現,也將催生出新的巨頭,舊的格局被打破,新的商業世界建立。
(作者微信公眾號:changyandao1;)
本網站轉載的所有的文章、圖片、音頻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本網站采用的非原創文章及圖片等內容無法一一和版權者聯系,如果所選內容的文章作者及編輯認為其作品不宜上網供大家瀏覽,或不應無償使用,請及時留言通知我們,以迅速采取適當措施,如刪除或支付稿酬,避免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