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權保護要與時俱進,主動迎接互聯網時代的挑戰,不斷完善立法,降低維權成本,加大對侵權行為人的處罰力度。
據記者近日從互聯網法律沙龍上獲悉,日漸猖獗的網絡侵權盜版不僅損害了作者的權益及網絡平臺的直接利益,也給整個數字文化創意產業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害。艾瑞咨詢調查發現,2014年盜版網絡文學如果全部按照正版計價,導致行業損失近100億元。
文學創作者獲取合理的經濟報酬是文學繁榮的基礎保障,更是全社會尊重創新、尊重文化的重要體現。文學創作也是一種勞動,尤其是優秀文學作品的創作,作者需要積累大量的知識、搜集大量的信息,還要花費大量的時間進行寫作,“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的比喻毫不夸張,作者嘔心瀝血的艱辛付出并不尋常。如果文學創作者的艱辛勞動不能獲取合理報酬,甚至不能保障自身的基本生活,試想還能有多少人能夠抗拒物質的貧乏而潛心創作。
我國網絡文學作品的版權保護工作,不僅面臨傳統文學作品版權保護的難題,還因為互聯網傳播的特點讓網絡文學版權保護有著新的挑戰。著作權法規定侵犯著作權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的,侵權人應當按照權利人的實際損失給予賠償;實際損失難以計算的,可以按照侵權人的違法所得給予賠償。權利人的實際損失或者侵權人的違法所得不能確定的,由人民法院根據侵權行為的情節,判決給予50萬元以下的賠償。互聯網的開放性、匿名性、快捷性等特征,讓確定實際損失或侵權人的違法所得非常困難,因此50萬元的兜底標準通常就是最高額賠償。
知識產權訴訟具有專業性強、舉證難度大、經濟成本高、耗費時間長等特點,而且侵犯著作權的難度遠低于其他類型的知識產權,隨便粘貼復制就能完成侵權全過程。賠償額度低、維權成本高讓網絡文學版權保護面臨法律的窘境,如果不能通過有效的法律手段進行保護,文學創作很容易在網絡上折戟沉沙。
在中央號召促進文藝繁榮發展、號召萬眾創新、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時代背景之下,在人民群眾普遍期待優秀文學作品不斷涌現的現實要求之下,著作權保護的工作機制和相關法律法規必須要與時俱進,主動迎接互聯網時代的挑戰。要充分借鑒國際上保護版權工作的先進經驗,不斷完善立法降低維權成本,加大對侵權行為人的處罰力度,努力激發網絡文學創造者的積極性與創新力。
來源:人民法院報 作者:劉勛
本公眾號轉載的所有的文章、圖片、音頻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本號采用的非原創文章及圖片等內容無法一一和版權者聯系,如果所選內容的文章作者及編輯認為其作品不宜上網供大家瀏覽,或不應無償使用,請及時留言通知我們,以迅速采取適當措施,如刪除或支付稿酬,避免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