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藥是中國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藥產業也是我國大力發展的傳統優勢產業,但由于我國知識產權制度特別是在中藥領域的保護并不完善,使得我國中藥行業的發展有所掣肘,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中也處于劣勢。為此,我國中藥材領域的知識產權保護亟待改善,加強該行業知識產權工作勢在必行。
關鍵詞:中藥 知識產權 保護 專利法 商標
1.中藥的概念
中藥主要起源于中國,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用于預防、診斷、治療疾病或調節人體機能的藥物。多為植物藥,也有動物藥、礦物藥及部分化學、生物制品類藥物。中藥按加工工藝可分為中成藥、中藥材。
2.我國中藥知識產權的保護現狀
在現代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中,專利保護制度是最為重要和有效的。專利賦予權利人在有限時期、有限地域和有限范圍內的壟斷權,使其能夠排除競爭對手,最大限度的占有市場份額,保障相關企業開發資金的回收和利用。
但由于我國的專利法借鑒于西方,采用對于西藥的專利保護方式來保護中藥,相對于傳統中藥領域來說有些不兼容。曾經舊專利法對“藥品和用化學方法獲得的物質”并不授予專利權。即使是如今的新專利法,雖然中藥制品、炮制方法、中藥材種植等方面均可申請專利,但中藥產品想獲得專利保護的難度依然很大[1]。明顯的例子在于按我國《專利法》的相關規定,授予專利權的發明應當具備新穎性、創造性和實用性。因此中藥品種要獲得專利保護也必須具有新穎性和創造性,然而我國許多中藥品種的配方組成、炮制方法等方面,在流傳下來的中藥古籍上大都有所記載,也就是說已經被公開,因此不具有新穎性和創造性[2]。
這樣的情況使得我國許多中藥制品無法獲得專利保護。即便有些配方經過改良,但由于中藥大多是復方藥,其各部分的反應非常復雜,很難判斷其是否具有新穎性、創造性,這也是國內中藥專利申請很少獲得批準的主要原因。
此外,如上述所說,中藥大多都是復方藥,相比于具有具體的化學結構,專利保護范圍明確具體的西藥,在遇到侵權情況的時候很難判定。很多中藥制品的藥物成分多達數十味,如此多的成分混合在一起發生的化學反應非常難以辨別。因此,當專利權人對他人提出侵權指控時,由于無法將被控侵權產品的技術特征與專利獨立權利要求所記載的必要技術特征相對比,就無法證明他人是否侵權。
由于上述種種原因,我國的專利制度對于中藥領域的保護不夠完善,使得很多中藥企業不愿意去申請專利,轉而運用商業秘密來保護自己的技術。
商業秘密是指不為公眾所知悉、能為權利人帶來經濟利益,具有實用性并經權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術信息和經營信息。商業秘密是企業的財產權利,它關乎企業的競爭力,對企業的發展至關重要,有的甚至直接影響到企業的生存。
因此,商業秘密對于中藥企業的技術保護能夠起到很大作用。但由于大部分中藥企業僅有商業秘密作為保護手段,而商業秘密將反向工程開發的相似藥物定性為合法途徑,無法起訴對方不正當競爭,保護手段相對單一。
此外,我國很多著名中藥制品,由于歷史悠久,效果突出,其制作工藝與配方以國家秘密作為保護,而非商業秘密,因此在被大眾質疑時或在國際市場的競爭中容易陷入知識產權困境。
【案例】其中非常鮮明的一個例子就是前段時間云南白藥陷入的知識產權困境。
云南白藥是中國的著名中成藥,創制于1902年,具有化瘀、止血、止痛、解毒、消腫之功效,由云南白藥公司經營。云南白藥公司一直以云南白藥配方是國家秘密為由完全拒絕公開配方,但幾年前,媒體發現該公司在美國銷售時根據當地法律公開了全部配方。同時,由于國家藥監局發文要求中醫藥生產商公布藥品有毒成分,云南白藥公司遂公布了配方中一味有毒中草藥草烏,但拒絕公布其余配方成分。但該公司在美國公開的云南白藥配方中卻沒有草烏,因此陷入更大的質疑,中國很多媒體都對云南白藥的配方事件進行了報道。
從上述事件可以看出,云南白藥陷入信任危機的三大重要原因都與知識產權和法律差異有關。其一,云南白藥的傳統醫藥屬性與現代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不太兼容;其二,國內醫藥配方管理制度與國際規則不兼容;其三,本應通過商業秘密保護的配方被以國家秘密保護,使云南白藥公司缺少以行動解除質疑的空間。
云南白藥公司作為我國中藥行業的著名企業,其對于核心產品知識產權保護措施的缺失,也是我國中藥行業的一個縮影。
相比于發達國家的制藥公司,我國的中藥企業對于知識產權的敏感度不高,在搶注專利方面往往落于人后,據統計,900多種中草藥項目成為外國專利,中國僅占3%,這使得我國的中藥產品在國際競爭中處于劣勢。如美國擁有多項有關于薄荷的專利,在口香糖市場上賺取了高額利潤;傳統中成藥牛黃清心丸早已被韓國申請專利,如今名為牛黃清心液;還有日本的救心丸,其技術也源于中國。這些“洋中藥”由于知識產權和質量體系的規范化程度更高,其有效成分、不良反應都標示得很清楚,因此質量更有保障,即使它們的零售價格通常要比中國產品高出一些,但消費者也更加愿意購買此類產品。
據統計,國際中藥市場年銷售額早在2005年就已達160億美元。其中,日本產品占80%,韓國占10%,而作為中藥老家的中國僅占5%左右。中國每年從國外進口的“洋中藥”超過1億美元。不得不說中國中醫藥的尷尬。
在商標權方面,中藥產品也常常陷入尷尬的處境。據我國《商標法》第11條規定:“僅有本商品的通用名稱,不得作為商標注冊。”而《藥品管理法》第50條規定:“列入國家藥品標準的藥品名稱為藥品通用名稱。已經作為藥品通用名稱的,該名稱不得作為藥品商標使用。”因此,如云南白藥、片仔癀等藥品,雖然知名度很高,但屬于該藥品的通用名稱因而無法申請商標注冊。這對于那些研發了開創性中藥制品的企業顯然是不公平的[2]。
此外,我國的中藥材還有一種特殊的種類——道地藥材。道地藥材是指在特定自然條件、生態環境的地域內所產的藥材,因生產較為集中,栽培技術、采收加工也都有一定的講究,以致較同種藥材在其他地區所產者品質佳、療效好。由于中藥材本來就蘊含了源遠流長的文化特性,道地藥材相比于普通中藥,其文化內涵更加深厚,乃至于名稱、產地也是影響其價值的重要因素。
但如上述所說,道地藥材由于缺乏顯著性,要申請商標注冊也很難,如川白芍、長白山人參、川黃連等我國特產的著名藥材都未能注冊商標,除了申請地理標志保護,很難有其他制度對當地特產藥材進行知識產權保護。因此,我國商標制度在中藥領域的運用有待進一步完善。
綜上所述,我國中藥行業的知識產權保護情況并不樂觀,其一在于我國知識產權制度在中藥領域的運用并不完全兼容,其二在于中藥行業企業普遍對知識產權不敏感,在專利、商標等知識產權的申請上并不積極。
3.我國中藥行業知識產權保護應采取的對策
3.1 提高企業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及維權意識
要想讓我國中藥走出國門,在國際市場上與發達國家競爭,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與積極的維權意識必不可少。而我國的中藥行業缺少一個知名度足夠高的行業內知識產權協會來喚醒企業的知識產權意識。因此,在中藥行業組織一個具有話語權的知識產權協會勢在必行。
此外,中藥的栽培、種植、炮制到成品是一個完整的產業鏈,不僅是中藥制品,在中藥材種植過程中形成的新方法、藥材炮制的方法、中成藥的配方、相關化學成分的提取技術均能申請專利。因此,應建議企業對其核心技術申請一套完整的專利群,從而對該產品形成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
同時,企業應改變在國際市場上被動挨打的局面,用于進行維權,在確定侵權行為發生以后應積極維護自己的權利。如果只申請權利而不維護權利,最終也只能導致有“保”無“護”的尷尬局面[3]。
在商標方面,應鼓勵企業積極申請,增強商標保護意識。同時應注意商標專用權每10年就要續展一次,如果不及時續展,已注冊的商標就很容易被撤銷。企業在申請注冊商標時,還可適當擴張品牌,在相類似的產品類別同樣申請注冊商標。由于之前所說:“僅有本商品的通用名稱,不得作為商標注冊”,所以企業應重點突出商標,淡化藥品通用名稱,并將通用名稱和藥品的注冊商標明顯地區分開來,以免造成誤解。
在道地藥材的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當地政府應積極參與進來,申請地理標志保護,并與企業的商標申請相結合,通過申請注冊“原產地證明商標”來區別藥品,以在市場上獲得更高的辨識度和關注度[4]。
3.2 完善我國知識產權制度并在中藥領域合理運用
《專利法》等知識產權法規在中藥領域存在水土不服的情況,而《中藥品種保護條例》屬于一種行政法規的保護,存在著固有的不足。
法律是市場行為最主要、最有效、最權威的調節器。有效保護中藥知識產權必須形成完備的中藥知識產權保護法律體系[5]。在現有專利法等制度的基礎上,有關部門應結合中藥自身特點,制定專門針對中藥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鼓勵企業申請,幫助企業在國際上申請專利,最終提升我國中藥行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6]。
4、結語
完善我國中藥領域的知識產權保護是一個浩大的工程,其中牽涉到企業、政府部門、消費者、科研人員等方方面面。但中藥作為我國的傳統優勢行業,由于知識產權的缺位導致中國身為中藥大國,確又是中藥出口小國,大量的中藥知識產權被發達國家搶注,進而在國際市場上蠶食本屬于我國的份額,不得不說是一種無奈。因此,為了傳統中藥行業的發展,本領域的知識產權意識覺醒勢在必行。愿青蒿素之殤永不再現。
作者:葉世昕 四川力久律師事務所
編輯:IPRdaily趙珍 校對:IPRdaily縱橫君
本網站轉載的所有的文章、圖片、音頻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本網站采用的非原創文章及圖片等內容無法一一和版權者聯系,如果所選內容的文章作者及編輯認為其作品不宜上網供大家瀏覽,或不應無償使用,請及時留言通知我們,以迅速采取適當措施,如刪除或支付稿酬,避免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