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是一個國家競爭力和國際地位的核心體現,更是企業的生命所在、靈魂所系。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統計,知名品牌占全球商標總量的比重僅為3%,但卻占據了全球市場40%的份額和50%的銷售額。在全球經濟競爭中,作為一種高度稀缺資源的知名品牌,正被少數發達國家所壟斷。
作為一個制造業大國,我國有220多種工業產品的產量世界第一,有281種工業產品的銷量世界第一。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國工業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顯著競爭力和影響力的知名品牌卻寥寥無幾。我國中低端產品嚴重過剩和高端產品供給不足的“供需錯位”也愈演愈烈(2016年6月12日《瞭望》)。
全球化造就了“品牌經濟”時代。一個成功品牌的價值往往是任何有形資產所不能比擬的??上У氖牵袊囊恍┍就疗放圃谕赓Y有計劃的攻勢下或危機四伏,或慘遭滅頂之災。國內企業在直面經濟全球化的嚴酷競爭中,最寶貴的資產不是土地、廠房和機器設備,而是自己的品牌。現在問題是,在與外資合資的過程中,許多企業忽視了自身的立命之本,本想利用外資,卻不想被外資所“利用”,最終喪失了辛辛苦苦培育的品牌。
在中國企業與外資合作的過程中,品牌爭奪一直是焦點之一。一些跨國公司把準國內企業急于引進外資的心理,在談判中常加入對于中國品牌的限制性條款,如“15年內合資企業不得使用原商標”等。另一種情況是,合資企業表面上打出“雙品牌”戰略,但合資期只推廣外資品牌,控制原有內資品牌的發展,甚至停用內資品牌,在外資品牌影響力越來越大時,集國內企業多年心血的本土品牌逐漸被人淡忘。
相對之下,跨國公司整合中國市場的利器就是品牌。許多人不知道,曾在中國銷量極大的捷達汽車,其品牌JETTA(捷達)并不歸在中國的合資公司所有,而是歸德國大眾汽車公司所有,跨國公司的高明與老到可見一斑。事實上,跨國公司對中國本土品牌“消滅式”和“冷藏式”的策略始終就沒變過,對此,國內企業家必須保持高度警惕,學會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身的權益。在這方面,此前,“徐工”在與“凱雷”的談判中堅守本土品牌陣地、高舉本土品牌的大旗,最終讓凱雷無功而退的做法尤為值得稱道。
在全球100個最有價值的品牌中,美國有51個、歐洲有42個、日本有6個、韓國有1個,而中國一個也沒有。盡管近年來國內引進外資成效顯著,但不能單純成為“世界工廠”,要想讓“中國制造”變成“中國創造”,發展本土品牌戰略應該成為國家戰略的一部分。現在國家強調“自主品牌”與“自主創新”,就是為了提高本土品牌在國內外市場的競爭力。應該說,一個地區競爭力的提升,必須依托所有企業品牌的提升,形成地區“品牌族群”,政府應制定品牌發展規劃,這將有助于國內企業在未來的競爭中更好地轉變增長模式,培育出更多有競爭力的本土品牌。
本網站轉載的所有的文章、圖片、音頻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本網站采用的非原創文章及圖片等內容無法一一和版權者聯系,如果所選內容的文章作者及編輯認為其作品不宜上網供大家瀏覽,或不應無償使用,請及時留言通知我們,以迅速采取適當措施,如刪除或支付稿酬,避免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