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區一:申請專利會導致技術泄密的風險。
很多企業或個人擔心,如果將自己的創新技術申請了專利,那么該項技術就公開了,于是競爭對手就可以通過專利公告了解到自己的技術秘密,因而不愿意申請。對于這個問題應當這樣理解,產品一但投放市場,其技術是很難保密的,不申請專利,該技術同樣會在產品流通過程中被別人得到或模仿,或者通過反向工程研發出相同的技術產品,尤其是機械領域產品。因此,如果不申請專利,連最起碼的訴訟權利都沒有,甚至還會出現競爭對手搶先申請專利而被迫受制于對方。
誤區二:產品投入大規模生產后才申請專利。
在與發明人就申請專利的技術內容進行交流時,他們中有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想法:這一技術方案還未投入生產,也沒有產品問世,此時申請專利是為時過早,等產品大規模投入生產后再申請專利更合適。殊不知,這時已經晚了,即使你僥幸獲得授權,專利也處在不穩定狀態之中。此時如果你發現有人侵權并提起訴訟,侵權人則會以專利申請之日技術已經被公開為由進行抗辯。你不但打不嬴官司,而且以前為申請專利所花費的精力、時間、金錢統統付之東流。專利申請的基礎不是已經在市場上存在的產品,也不一定是已經成型的產品。只要有了切實可行的想法,就可以著手申請文件的撰寫了。
誤區三:專利產品的改進不需再申請專利。
有部分發明人認為申請了一項專利后,就可“高枕無憂”,從而忽視了后期的繼續研發工作,即使開發出了新產品或有了新改進,也不再申請專利。這種錯誤認識的后果不異于未申請專利。因為當他人對該產品有了改進并申請了專利,反過來就限制了原專利權人產品的更新換代,這就會導致原專利權人不經意間反而變成了侵權人。此時,原專利權人就喪失了自己的知識產權。
誤區四:軟件產品不能申報專利
許多人認為,軟件只能申請著作權,而不能申請專利。其實,這種理解是片面的,著作權與專利的保護內容是不同的。軟件的著作權,保護的是程序代碼;而專利則保護的是技術方案本身,也就是說,專利對于軟件類技術方案的保護是其核心技術方案的實現,《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中明確,對軟件著作權的保護不延及開發軟件所用的思想、處理過程、操作方法或者數學概念等。因此軟件著作權登記對于軟件的法律保護有一定的局限性。軟件的專利申請保護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這一不足。
誤區五:一項技術成果只能申請一類專利。
有部分發明人認為一項技術成果一次只能申請一類專利,即只能申請發明專利或只能申請實用新型專利或者只能申請外觀設計專利。我國專利法規定的專利類型有三類: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及外觀設計專利,一項產品發明可同時申請多種專利,技術方案也可以同時申請實用新型和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批得快,可盡快獲得相應保護,通常需1年左右時間;發明專利則通常需2~5年審查批準時間。隨著國家對知識產權程度的提高,專利審查批準的時間也相對縮短。從近兩年的審查情況看,新型專利通常6-8個月左右即可授權;發明專利則需1年半左右。因此,對于一些重要的產品發明,若發明人只申請了發明專利,而此時他人“雙管齊下”,同時申請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那么他將先獲得實用新型專利,擁有了產品的專利權。發明人若使用該產品,反而構成了侵權。
誤區六:得到了專利證書就獲得了有效的專利權。
這是多數專利權人的普遍認識誤區。在我國,國家知識產權局對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專利不進行實質審查,即使在你申請之前已經有人就相同的技術方案申請過相同的專利,你的申請仍可能會被批準。如果沒有人提出異議,你的專利權會維持下去。一旦有人對你的專利提出無效宣告,那么你的專利會百分之百地被無效掉。也就是說你并沒有取得有效的專利權。
就發明專利而言,雖然國家知識產權局對它進行過實質審查,但誰也不能保證發明專利審查部門對世界范圍內所有相關的文獻資料都檢索過。所以得到專利證書,并不代表你的專利是真正有效的專利,只是代表國家知識產權行政機關對該專利申請的批準。只有在你的專利有效期內沒有人對你的專利提出無效宣告或者有人提出無效宣告但復審委員會經過復審后維持了你的專利權,此時你的專利才是真正有效的專利。
誤區七:技術方案交待不清楚。
很多單位的發明人提交的專利申請文件非常簡單,有的甚至只有幾句話,技術方案完全沒有交待清楚,這給專利代理人制作正式專利申請文件帶來很大困難。要求發明人提供更多的技術方案時,他們會以技術保密為由回避,表明這些發明人沒有把握好保密與公開的度。他們只是一味要求保密,害怕多透露一點技術信息,而恰恰忽視了公開不充分的問題。大量的案例表明,如果一件專利申請被審查員以技術方案公開不充分為由而發出審查意見通知書,則這件專利申請有98%的可能被駁回。這一點希望引起發明人的高度重視。
誤區八:專利申請前不做任何檢索。
有些發明人提交的專利申請文件沒有做查新檢索,對技術方案的新穎性如何不確定,根本不知道其技術方案有沒有公開過或公開使用過,這也是我國技術人員的通病——信息檢索和收集信息的能力極低。有調查機構對我國沿海某發達地區的科技人員進行過調查統計,發現這些地區有近一半的科研人員不知道或從未用過國外的科技報告、標準、專利等情報價值很高的文獻。這也是我國科研項目的重復率大大高于發達國家的原因。國外有人統計,在一項新的技術或新的發明中,其中約90%的知識是通過各種文獻信息而獲得的,真正創造性的工作僅占10%左右。
這里筆者想強調的是,就公開而言,全世界范圍內的任何文獻都可影響技術方案的新穎性。在美國,就曾經發生過一個孩子的涂鴉否定了一件發明專利新穎性的案例。可見,檢索工作在專利申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如果他人已經就某一技術方案申請過專利或者在相關文獻中公開,你沒有做檢索也去就這一技術方案申請專利,那只能是白白浪費時間、金錢和精力了。
誤區九:先發表論文或成果鑒定再申請專利。
有些發明人取得研究成果后急于發表文章或成果鑒定,而沒有想到先申請專利保護。因為發表文章或成果鑒定不可避免地要公開技術內容,使專利申請失去新穎性而得不到保護。筆者在專利代理過程中就曾遇到過某單位的一件極具市場前景的專利申請因過早發表學術文章而不得不放棄。
誤區十:對專利缺乏有效的管理。
有些企業申請了很多專利,但無專人管理。專利文件之間有的互相沖突,有的已無市場價值還在交納年費。有的專利權已經遭受侵犯但企業管理者對專利特征不了解,不能及時提起訴訟,還有的則是專利文書撰寫的申請質量差,不能起到應該有的保護作用。
本網站轉載的所有的文章、圖片、音頻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本網站采用的非原創文章及圖片等內容無法一一和版權者聯系,如果所選內容的文章作者及編輯認為其作品不宜上網供大家瀏覽,或不應無償使用,請及時留言通知我們,以迅速采取適當措施,如刪除或支付稿酬,避免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損失。